馬英九夜宴其任內諸副主席,趁著黨內要角皆在席間,就他所瞭解的「九二共識」作了一番剴切的闡述,希望洪秀柱在「洪習會」期間談及「九二共識」,勿漏掉「一中各表」四字。洪秀柱卻不甘示弱,回嗆:「你怎不談追求統一」?
洪秀柱之意似乎是:「九二共識」的內涵並不僅在一中「各表」,還有「謀求國家統一」;馬英九怎可只論其一,不談其二?事實上,「謀求國家統一」的文字雖曾分見於兩岸九二年香港會談諸協商方案中,例如海基會所提出的第八項協商方案即有「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『謀求國家統一』的過程中」之敘述,但雙方最終未就「表述內容」再作協商,「謀求統一」不算兩岸確認之共識內容。去年「馬習會」重新確認「九二共識」,亦未談及「共謀統一」。
換言之,九二共識是一個「形式」共識,即雙方都同意以「口頭聲明」的形式,陳述各自的「一個中國」認知內涵,卻不論各自所要表述的實質內容究竟是什麼。嚴格而論,兩岸當時的共識,只有「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」,而沒有「謀求國家統一」。
「堅持一個中國原則」是一個框架性的概念,是希望兩岸雖在分裂狀態,卻不讓此一分裂局面實體化、永久化。至於「謀求國家統一」,則具有積極性、主動性,表達一種共同的「意志」,希望靠著兩岸共同或各自的作為,讓統一儘早實現。兩者實不能同日而語。
洪秀柱那晚突然一記回馬槍,直指馬英九的核心訴求。因為馬英九當年欲取大位,向天下昭示的第一道標語就是「不統、不獨、不武」;這一問,彷彿抵住馬的咽喉,似在興師問罪,馬英九一時愕然,只好由旁人解圍。
但這一大哉問,不妨拿來反問洪秀柱自己:難道她已決定要拿著「謀求國家統一」,做為她自己的核心訴求?是否所謂「和平政綱」的終極目標即是「謀求統一」?
馬英九與洪秀柱的不同見解,隱隱反映國民黨漸形分歧的兩條路線。今年初失去政權後,不少國民黨支持者對馬英九矢石交加,認為馬英九的懦弱與虛矯,不敢為自己的史觀與路線辯護,是國民黨今天土崩瓦解的罪人。一批人將洪秀柱送上黨主席寶座,以她為國民黨唯一的救星,洪秀柱亦頗有捨我其誰的氣概。
但將一切罪愆都推在馬英九身上,其實是過於簡化的便宜行事,更可能是自我蒙蔽。兩岸關係的思維與實踐,其實經緯萬端。有人把洪秀柱當成中流砥柱,寄望她用「統一大業」來力挽狂瀾,也是過度簡化了問題。
洪秀柱以「一中同表」與馬英九的「一中各表」區隔,但「同表」去年不受市場認同後,洪秀柱卻仍遲遲不願回到「各表」。全代會通過的「和平政綱」裡,「一中各表」只在「總論」中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描述而出現,但在其後的「綱領」中,卻陡然消失。亦即,洪秀柱只談「一中」,而避提「各表」,並不算是謬解。甚至,經過那夜,洪秀柱又替自己添上「謀求統一」的一抹色彩。
然則,一中「各表」是撐住中華民國尊嚴與價值的關鍵論述,「各表」並不是簡單地只求表出中華民國,而在於堅持中華民國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定位,也是台灣內部複雜的政治可以維繫均衡的最大公約數;沒有「各表」,連內部團結都困難,遑論對外?
不妨試問,馬英九當初統治基礎的流失,豈不就源於前年春天的太陽花運動?馬英九豈是因為在兩岸關係的塑造上做得太少而被聲討?答案正好相反,他是因為頑強地意欲讓所簽的兩岸協議生效,而被妖魔化為一位獨裁者。
洪秀柱的「謀求統一」或許要堵馬英九力銷「一中各表」之口,但也有可能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推到另一個進程。問題是這個進程未經充分討論,未經民意檢驗,光是在國民黨內部就已經掀起一片波濤,北京和民進黨政府都在冷眼旁觀,洪秀柱的北京行豈可不慎。
canadian pharmacies
canadian pharmacies legitimate
canadian online pharmac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