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工作關係,最近我接觸了兩位年輕導演,趙德胤與廖克發。兩位的影視成就都在蓄勢待發中,但都讓人驚艷不已。
趙德胤拍了劇情片《再見瓦城》,刻劃一對緬甸華僑移工的愛情故事。在金馬獎獲得六項大獎入圍的殊榮。
廖克發拍了紀錄片《不即不離》,藉由他對自己父親長期不在家的疏離,回溯了祖父身為馬共遭擊斃的一段歷史。
注意到我的描述裡有什麼特別地方嗎?
一位導演焦點在緬甸的華人,另位導演焦點在馬來亞的華人。
對的,因為趙德胤是來自緬甸的華僑,在台灣念書,迷上電影。而廖克發則來自馬來西亞,也在台灣迷上了電影。
他們兩位都以電影捕捉了各自成長中所看到的海外華人處境,透過他們在台灣學到的電影語言,生動的述說了緬甸與馬來亞(尚未與新加坡分離前的馬來亞聯邦)兩地,華人在異域的生與死的悲歌!
如果沒有他們,我很難想像台灣電影會觸及馬來西亞與緬甸?也因為有了他們,台灣電影光譜上,馬共的感時憂國進來台灣了,緬甸華人移工的淒美故事進來台灣了。台灣,因而成為華人社會裡,多元光譜如彩虹一般燦爛的園地。
台灣之所以如彩虹般燦爛,乃因,馬共的歷史,在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中國大陸,皆列為禁忌,不可能談尤其不可能拍電影!在台灣則完全沒有問題!廖克發導演親身體會了台灣的自由。
趙德胤先後以緬甸華人的苦悶,挖玉發財夢的虛幻,以及涉足毒品的悲慘命運為題,小成本卻有著豐碩電影語言的技巧,驚豔影壇。這也是台灣電影圈的特色,我們有一個電影文化人的社群與圈子,足以支撐、鼓舞任何小成本但有誠意的創作者。
這就是台灣!她雖小,但小而頑強,小而有多元且素質優異的各種文化圈子,多元交錯,這就是她生存最大本錢。
我主持的公視主題之夜節目,曾經播過一支三集的紀錄片,探討南韓文創奇蹟,有趣的是,共同投資方之一便是中國。饒有意思的是,其中談到南韓何以能大規模創造影音娛樂的文創奇蹟時,竟然有一段是南韓的獨立音樂工作者感嘆的說:他們羨慕台灣,因為台灣提供了獨立音樂人、小資金影視工作者,可以創作的土壤,而在南韓,這是奢望。
小資金、小成本不一定不能拍出好東西。這幾年,我們講文創,政府也釋出資金鼓吹、挹注文創,但許多動輒數千萬的電視劇、上億的電影,卻未必拍出叫好叫座的佳績,反而失去原先小巧、細緻、動人的特色。
如果台灣沒有過去數十年積極爭取東南亞僑生來台就學的政策,我們也很難想像會有後來蔡明亮,如今的趙德胤、廖克發等僑生導演的大放異彩。
這說明了,台灣應該走開放平台的路,台灣應有信心,我們是華人社會最自由、最開放區域,這才是我們的本錢。